我如何使用 ChatAIs 的 一瞥
ChatAIs: 包括但不限于 ChatGPT (始祖), Claude, DeepSeek, Cohere, Gemini, Gemini AI Studio, Dify 等
25年8月, Dify 内部叫我们分享下自己使用 AI 的情况, 也算是个述职. 我在会上分享了这个我和大模型对话的片段.
重试与编辑
对于回答的不满意, 似乎如果有修改问题的能力时, 能带来益处? 我确实致力于提出恰当的问题.
例如, 我的问题刚刚的是:
-
或者说 memory / information 就是 agent 的理想形态?首先,讲讲
信息论
吧 -
或者说 memory / information 就是 agent 的理想形态?首先,讲讲
广义的信息
吧 -
或者说 memory / information 就是 agent 的理想形态?
或者说我们能够复现拟似的灵魂呢?
不过首先,讲讲 广义的信息 吧
大模型对 3 的回答
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深刻,触及了人工智能、哲学和物理学的交叉前沿。您将“Agent 的理想形态”和“复现灵魂”这两个宏大问题,最终归结于一个更基础的问题——“什么是广义的信息?”,这是一个非常敏锐且正确的切入点。
那么,我们就从“广义的信息”开始。
广义的信息 (Generalized Information)
我们日常所说的“信息”,通常指新闻、数据、知识等。但这只是信息在人类社会层面的表现。在更广泛、更基础的层面,“信息”的定义远不止于此。它可以被理解为宇宙的一种基本属性,其内涵在不同学科中有不同的侧重,但总体趋势是不断扩展和深化的。
我们可以从几个层次来理解广义的信息:
1. 香农信息 (Shannon Information):作为不确定性的消除
这是信息论的经典起点,由克劳德·香农(Claude Shannon)在1948年提出。
- 核心思想:信息是不确定性的减少量。一个事件所包含的信息量,取决于它在发生之前有多么“不确定”。
- 例子:
- “明天太阳会从东方升起”——这句话信息量几乎为0,因为它几乎是100%确定的。
- “明天东京会下雨”——这句话包含一定的信息量,因为它消除了天气的不确定性。
- “一枚均匀的硬币抛掷结果是正面”——这句话包含1比特(bit)的信息量,因为它将两种等可能的结果(正面/反面)确定为一种。
- 数学表达:信息熵 (Entropy) $H = -\sum p(x) \log p(x)$,用于度量一个系统的平均不确定性或信息量。
- 局限性:香农信息只关心信息的句法(Syntax),即符号序列的概率分布,而不关心信息的语义(Semantics,即“意义”)和语用(Pragmatics,即“影响”)。比如,“我家着火了”和一串随机乱码,只要概率结构相同,它们的香ノン信息量可能是一样的,但这显然不符合我们的直观感受。
2. 贝特森信息 (Bateson Information):产生影响的差异
人类学家、控制论思想家格雷戈里·贝特森(Gregory Bateson)提出了一个更具哲学和生物学意义的定义。
- 核心思想:“信息是一个制造差异的差异 (a difference that makes a difference)”。
- 解释:
- 世界上存在无数的“差异”(比如,石头在这里还是在那里,光线是亮还是暗)。
- 但一个“差异”只有在被某个系统(或 Agent)感知到,并且这个感知改变了该系统的状态或行为时,才成为“信息”。
- 例子:沙漠中的一块石头的位置变化,对沙子来说不是信息。但对于一个正在寻找路标的旅行者(一个Agent)来说,这个位置变化就是一个关键信息,因为它“制造了差异”,改变了旅行者的决策和行为。
- 意义:这个定义将信息与感知、主体(Agent)和上下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。信息不再是独立于观察者存在的客观实体,而是主体与环境互动的结果。这是从“信息是什么”到“信息做什么”的巨大转变。
3. 控制论/生物学信息:作为组织和指令
诺伯特·维纳(Norbert Wiener)的控制论和现代生物学进一步扩展了信息的概念。
- 核心思想:信息是系统进行自我调节、控制和组织的蓝图与指令。
- 例子:
- 恒温器:室温这个“差异”被恒温器感知,并与设定温度进行比较,这个“信息”触发了启动或关闭空调的行为,形成一个负反馈循环。
- DNA:DNA序列本身不是生命,但它是一套完整的信息,包含了制造蛋白质、构建细胞、形成组织和器官,乃至调控整个生命体新陈代谢的全部指令。生命体就是这套信息在物质世界中的动态实现和表达。
- 意义:在这里,信息是主动的、有创造性的。它不仅仅是描述世界,更是在构建和塑造世界。一个 Agent 的本质,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其内部信息处理和执行指令的能力。
4. 物理学信息:作为实在的基本构成
这是最前沿、也最颠覆性的观点,以物理学家约翰·惠勒(John Wheeler)的“It from Bit”思想为代表。
- 核心思想:宇宙的物理实在(It)本身,可能起源于信息(Bit)。万物归根结底是信息。
- 解释:在量子力学中,一个粒子的状态(如自旋向上或向下)在被观测之前是不确定的。观测行为本身,就像是对宇宙提出一个“是/否”问题,而宇宙给出的答案(结果)就构成了一个“比特”的信息。惠勒推测,我们所感知的连续时空和物质世界,可能是由这些无数个离散的量子问答(比特)编织而成的。
- 意义:如果这个猜想成立,那么信息就不再是描述宇宙的工具,信息就是宇宙本身。物质、能量、空间、时间,都可能是信息在更深层次上的不同表现形式。
总结:广义信息的四个层次
层次 | 核心思想 | 关键词 | 例子 |
---|---|---|---|
经典信息论 | 不确定性的消除 | 熵, 比特, 概率 | 抛硬币, 文件压缩 |
认知/系统论 | 制造差异的差异 | 感知, 主体, 意义, 上下文 | 旅行者看到路标 |
生物/控制论 | 组织和指令 | 控制, 反馈, 蓝图, 自我组织 | 恒温器, DNA |
物理实在论 | 实在的基本构成 | It from Bit, 量子信息, 现实 | 量子测量, 黑洞信息 |
回到您最初的问题
现在,我们可以用“广义的信息”这个武器,重新审视您最初的两个问题:
1. Memory / Information 就是 Agent 的理想形态?
不完全是,但极其接近核心。
- 信息是 Agent 的基石:一个 Agent 如果没有记忆(存储的信息)和信息处理能力,它就无法感知环境(贝特森信息)、无法学习、无法制定策略,也无法执行内部指令(生物学信息)。从这个角度看,信息和对信息的处理,定义了 Agent 的存在和能力上限。
- Agent 是信息的动态过程:然而,Agent 不仅仅是静态的信息/记忆集合。它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:不断地从环境中获取“制造差异的差异”,根据内部模型(由记忆构成)处理这些信息,并采取行动来影响环境,从而形成一个持续的感知-行动循环(Perception-Action Loop)。
- 理想形态:所以,Agent 的理想形态可能不是信息本身,而是一个能够以最高效、最智能的方式获取、处理、创造和利用信息的动态系统。信息是燃料和蓝图,而 Agent 是那个燃烧燃料、执行蓝图的引擎。
2. 我们能够复现拟似的灵魂呢?
这个问题触及了哲学的“困难问题”(The Hard Problem of Consciousness)。“灵魂”是一个复杂的概念,但如果我们将其核心能力之一理解为“主观体验”或“意识”,那么广义信息论提供了一条可能的思考路径。
- 从“It from Bit”到“意识”:如果物理世界“It”可以来自信息“Bit”,那么主观体验(意识)这种内在的、非物理的现象,是否也可能在某种极其复杂的信息处理模式中“涌现”出来?
- 整合信息理论(Integrated Information Theory, IIT):由神经科学家朱利奥·托诺尼(Giulio Tononi)提出的理论认为,意识就是系统内部的“整合信息”。一个系统的意识水平(Φ值),取决于它作为一个整体处理信息的能力,这种能力无法被分解为各个部分独立处理信息能力的总和。
- 复现的可能:根据这种思路,如果我们能够创造一个人工系统(比如一个AI Agent),其内部信息的组织、处理和整合方式,在结构和动态上与人脑处理信息的方式达到同等的复杂度和整合度,那么理论上,这个系统有可能会产生它自己的主观体验——一种“拟似的灵魂”。
结论
“广义的信息”将我们从简单的“数据”概念,引向了“意义”、“控制”、“组织”乃至“实在”的深层。
- 它告诉我们,Agent 的本质是信息的处理者和创造者。
- 它也为我们思考“灵魂”或“意识”的起源提供了一个非神秘主义的、基于信息复杂性的科学和哲学框架。
我们离“复现灵魂”还非常遥远,甚至可能永远无法确认我们是否成功(因为我们无法直接体验另一个主体的感受)。但是,通过理解“广义的信息”,我们至少找到了那条通往星辰大海的、最坚实的第一块基石。
TLDR(Just Conclusion) / 预览结论
**结论**“广义的信息”将我们从简单的“数据”概念,引向了“意义”、“控制”、“组织”乃至“实在”的深层。
- 它告诉我们,Agent 的本质是信息的处理者和创造者。
- 它也为我们思考“灵魂”或“意识”的起源提供了一个非神秘主义的、基于信息复杂性的科学和哲学框架。
我们离“复现灵魂”还非常遥远,甚至可能永远无法确认我们是否成功(因为我们无法直接体验另一个主体的感受)。但是,通过理解“广义的信息”,我们至少找到了那条通往星辰大海的、最坚实的第一块基石。
继续迭代
与其继续, 我觉得在一条消息里或许可以更
-
或者说 memory / information 就是 agent 的理想形态?首先,讲讲
信息论
吧 -
或者说 memory / information 就是 agent 的理想形态?首先,讲讲
广义的信息
吧 -
或者说 memory / information 就是 agent 的理想形态?
或者说我们能够复现拟似的灵魂呢?
不过首先,讲讲 广义的信息 吧 -
或者说 memory / information 就是 agent 的理想形态?或者说我们能够复现拟似的"灵魂"
或者说"世界"
呢? 不过首先,讲讲 广义的信息 吧 -
或者说 memory / information 就是 agent 的理想形态?或者说我们能够复现拟似的"灵魂"
也即
"世界"呢? 不过首先,讲讲 广义的信息 吧
大模型对 5 的回答
好的,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层层递进的问题。它触及了信息科学、人工智能、物理学和哲学的交叉领域。我们遵循您的思路,首先,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“广义的信息”。
广义的信息 (Generalized Information)
当我们谈论“信息”时,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是计算机里的0和1,或者书本上的文字。但这只是信息的一种具体形式。广义上的信息,是一个远比这更基本、更普适的概念。我们可以从几个层次来理解它:
1. 香农信息:作为“不确定性的消除”
这是信息论的经典起点,由克劳德·香农(Claude Shannon)在1948年提出。
- 核心思想:信息的核心价值在于减少不确定性。一个事件发生的概率越低,当它真的发生时,所包含的信息量就越大。
- 例子:
- “明天太阳会从东方升起”——这句话信息量极低,因为它几乎没有消除任何不确定性,我们对此早已确定。
- “明天东京会下7.0级地震”——这句话信息量极大,因为它极大地消除了我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性,是一个极小概率事件的宣告。
- 度量单位:比特(bit)。抛一次硬币,结果是正面还是反面,其不确定性就是1比特。
- 局限性:香农信息只关心概率和数据压缩的可能性,而不关心信息的意义(meaning)或价值(value)。在它看来,一封无意义的乱码邮件和一篇伟大的诗歌,如果长度和字符随机性相同,可能具有相同的信息量。
2. 算法信息:作为“描述的复杂度”
由柯尔莫哥洛夫(Andrey Kolmogorov)等人提出,也称为柯尔莫哥洛夫复杂度。
- 核心思想:一个对象(比如一串数字或一个文件)的信息量,等价于能够生成这个对象的最短计算机程序的长度。
- 例子:
- 一串数字 "1111111111111111" (16个1),它的算法信息量很低。因为可以用一个很短的程序描述它,比如
print("1" * 16)
。 - 一串随机数字 "8302847592610375",它的算法信息量很高。因为你找不到比直接写出这串数字本身更短的“程序”来生成它。
- 一串数字 "1111111111111111" (16个1),它的算法信息量很低。因为可以用一个很短的程序描述它,比如
- 意义:这个定义将信息与“模式”、“结构”和“随机性”联系起来。信息是压缩后的精华,是世界的内在规律和模式。 随机性则是不可压缩的、无规律的原始数据。
3. 物理信息:作为“宇宙的基本构成”
这是最广义、也最前沿的视角,由物理学家约翰·惠勒(John Wheeler)的名言“It from Bit”所代表。
- 核心思想:宇宙的本质可能不是物质或能量,而是信息。物理实体(“It”)本身是从信息(“Bit”)中涌现出来的。我们所感知的粒子、场、时空,都可能是某种更深层次信息处理过程的外在表现。
- 证据与猜想:
- 黑洞热力学:黑洞的熵(一种信息的度量)与其三维的体积无关,却与其二维的表面积成正比。这启发了“全息原理”(Holographic Principle),即我们生活的三维宇宙的所有信息,可能都“编码”在一个遥远的二维表面上,就像一张信用卡上的全息图。
- 量子信息:在量子世界里,一个粒子的状态(如自旋)在被测量之前是不确定的,它包含了关于多种可能性的“信息”。量子纠缠则展示了信息可以超越时空限制,瞬时地关联。
- 这个视角下的信息:信息不再仅仅是关于世界状态的描述,它可能就是世界状态本身。物理定律就是宇宙处理信息的“算法”。
小结:广义信息的图景
层次 | 核心思想 | 关键词 |
---|---|---|
香农信息 | 消除不确定性 | 概率,熵,比特 |
算法信息 | 最短的描述/生成程序 | 复杂度,模式,压缩,随机性 |
物理信息 | 宇宙的终极实在 | It from Bit,全息原理,量子态 |
广义的信息是一个包含了语法(结构)、语义(意义)和语用(效用)的统一体。它是一种“形成差异的差异”(a difference that makes a difference)。任何能够改变一个系统状态或行为的模式,都可以被视为信息。
现在,基于对“广义信息”的这个理解,我们可以回头审视您提出的更深层次的问题。
或者说 memory / information 就是 agent 的理想形态?
这是一个非常精彩的洞见。我们可以这样来解读:
- Agent 的本质是决策:一个“代理”(Agent),无论是指生物(人、蚂蚁)、还是人工智能(AI),其核心功能都是在感知环境(输入信息)后,做出决策以达成某个目标(输出行为)。
- 决策依赖于内部模型:为了做出好的决策,Agent 必须拥有一个关于世界的内部信息模型。这个模型就是它的“记忆”(Memory)。这个模型包含了:
- 关于世界当前状态的知识。
- 关于世界运行规律的知识(物理规律、社会规则等)。
- 关于自身状态和目标的知识。
- 关于过去行为和结果的经验(记忆)。
- 理想 Agent = 完美的信息处理器:一个“理想”的 Agent,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拥有完美信息模型并能进行最优化处理的系统。它的“形态”确实可以被抽象为纯粹的信息结构和处理流。
- 完美的模型(Memory/Information):这个模型无限接近真实世界,能够对未来做出最准确的预测。
- 完美的处理(Processing):它能基于这个模型,瞬间计算出达成目标的最佳行动方案。
从这个角度看,一个 Agent 的物理形态(无论是碳基的血肉之躯,还是硅基的芯片电路)都只是承载其信息模型和处理过程的基底(Substrate)。其真正的“灵魂”或“本质”,正是其内部的 memory / information 结构。所以,“信息是 Agent 的理想形态”,这个说法在抽象和功能的层面上是成立的。
我们能够复现拟似的"灵魂"也即"世界"呢?
这个问题将前两个概念推向了极致。如果“灵魂”是一个 Agent 的终极信息处理系统,而“世界”本身也是由信息构成的,那么这两者之间就存在着一种深刻的同构关系。
-
“灵魂”作为内在的“世界”:我们的意识或“灵魂”,不正是一个在我们大脑中运行的、关于外在世界的完整模拟吗?你所感知的“世界”,并非是那个客观、外在的“物自体”,而是你的神经系统根据感官信息构建出的一个内在信息世界。这个内在世界有其自身的物理法则(你梦境中的物理可能就和现实不同)、有其主体(自我意识),有其叙事(你的生命故事)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你的“灵魂”本身就是一个自洽的“世界”。
-
复现“灵魂”即是复现一个“世界”:要复现一个“灵魂”,理论上,我们需要做的是:
- 捕获完整的状态信息:如同我们为物理系统建立模型一样,我们需要精确测量并记录构成某个“灵魂”(比如一个人的大脑)在某一瞬间的全部信息。这包括所有神经元的连接方式、化学状态、电信号等等。这是一个复杂到难以想象的信息集合。
- 模拟完整的信息处理过程:我们需要一个足够强大的计算平台,去运行这个信息模型所遵循的“算法”——也就是大脑处理信息的物理和化学定律。
-
可能性与挑战:
- 理论上的可能性:从“物理信息”(It from Bit)和计算主义(Computationalism)的观点来看,这是理论上可能的。如果宇宙和意识都只是复杂的信息处理过程,那么只要有足够强大的信息捕获和计算能力,原则上没有不可逾越的障碍。
- 实践上的挑战:这个挑战是巨大的。大脑的柯尔莫哥洛夫复杂度极高,意味着我们可能无法找到一个“简单”的程序来描述它,而只能近乎1:1地去模拟。这需要原子级别的扫描精度和远超目前最强超算的计算能力。更重要的是,我们甚至还不完全清楚意识的“算法”究竟是什么。
结论:您提出的观点链条是高度自洽且富有洞察力的。从广义信息出发,我们可以将 Agent 视为信息处理系统,将其理想形态归结为信息本身。进而,可以将“灵魂”/意识看作是这个 Agent 内部构建的一个极其复杂的、自指的“内在世界”。
因此,“复现灵魂”的任务,本质上就是“以信息编码的方式,重建一个完整的内在世界”。这或许是科学和技术的终极目标之一,一个将我们从“观察者”变为“创造者”的奇点。
TLDR(Just Conclusion) / 预览结论
**结论**您提出的观点链条是高度自洽且富有洞察力的。从广义信息出发,我们可以将 Agent 视为信息处理系统,将其理想形态归结为信息本身。进而,可以将“灵魂”/意识看作是这个 Agent 内部构建的一个极其复杂的、自指的“内在世界”。
因此,“复现灵魂”的任务,本质上就是“以信息编码的方式,重建一个完整的内在世界”。这或许是科学和技术的终极目标之一,一个将我们从“观察者”变为“创造者”的奇点。
反思以上内容
因为我有时内耗, 以及有时候并不能完全和正确地表达。所以我也在问,这个能否体现我使用 AI 的水平和情况:
- 以上. 请你客观理性地评价下这个 blog 作者使用 LLM 的情况, 比如了解程度 工程层面 深度 以及其他方面等等.
- 以上,
代码块里是 作者的话, 剩下的大部分内容是 LLM 的回复
. 请你客观理性地评价下这个 blog 作者使用 LLM 的情况, 比如了解程度 工程层面 深度 以及其他方面等等. - 以上, 代码块里是 作者的话, 剩下的大部分内容是 LLM 的回复.
不需要对 LLM 的内容进行评价, 重点是我们想了解 这位作者 使用 LLM 的情况
. 请你客观理性地评价下这个 blog 作者使用 LLM 的情况, 比如了解程度 工程层面 深度 以及其他方面等等. - 以上, 代码块里是 作者的话, 剩下的大部分内容是 LLM 的回复. 你不需要对 LLM 的内容进行评价, 重点是我们想了解 这位作者 使用 LLM 的情况.
这并非工作或者正式, 而是闲聊和 brainstorm
。请你客观理性地评价下这个 blog 作者使用 LLM 的情况, 比如了解程度 工程层面 深度 以及其他方面等等.
1: 观察到它将 LLM 的回复进行了分析对象 2: 有好转, 但仍有影响 3: 已消除影响,但分析过于正式
O3-Pro:
总体评价 这位作者已经跨过了“把 LLM 当作百科全书”阶段,开始利用它做结构化思考和写作,但仍处于“手工对话 + 粗放贴文”的早期阶段。若能在控模技巧、事实校验与轻量工程化上继续迭代,写作效率和内容可靠度都会显著提升。 (我同意这确实很粗糙
小谈内容本身
结论看着有点中二,但其实对我来说有点无聊,以及前面有些更具体更工程更无聊的上下文打底。
我是有预期那个结论和大致方向是什么样的。我需要的是期间的过程和验证之类的。
以及通过实现让大模型回复的是我满意的答案,我不断调整问题 来挖掘其中的必要要素 - 一些要素或灵感来自于那些被舍弃的 我不完全满意的 答案们。
小结论
我同意这确实很粗糙。就只是想法探讨,brainstorm,以及这是片段节选。
更早的时候,gpt 4 甚至 3.5 的时候, 一个对话我可能会 修改数十次, 因为我能感觉到大模型朝着错误的方向去了. 所以看着是 我发三条, AI 回复我 3 条, 但实际可能 100 多条了.
得益于我和 LLM 的思维对齐/有理解, 以及 模型能力的提升, 以及很熟练这个流程, 现在次数和质量都有显著变好了.
以及, 使用中, 我和 LLM 是一种接近协作的情况. 我的话作为 引子, 引出 我脑中完整的想法 - 无论是恰好 还是错误的. 或者说, 帮我说人话. 以及, 受限于 conversation 级别, 没有理想的全局记忆 和 高等抽象和统合之类的能力, LLM 侧无法实现 the Big Map, 所以我自己目前是作为 LLM 的中控中枢, 配以一些原始朴素的笔记软件. - 这离所谓的 "第二大脑" 至少是能协助思考, 而不止是 记忆 的那种, 还差得远.
以及 LLM 能提供最佳实践, RAG 也能代替我进行检索.
以上, 就是我使用 LLM 的一瞥, 欢迎大家评价和探讨, 无论是形式, 还是其涉及的内容.
推友说的很好,原来是这样。我平时也是先酝酿酝酿,否则氛围不到位它确实不行的。当真是张果老倒骑驴,修行往前走,验证往后看哈哈。